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雲端運算的五個主要特點

雲端運算 大體上包含下列五個主要特點

(一) 隨需自助服務 (On-demand self-service) : 有許多的時候 大型企業是可利用這項服務: 例如 系統上線前, 需要使用資料來測試,但自己不想再花錢購買測試用的伺服器. 或新購機器, 已下訂單, 但廠商來不及交貨 (因為 logistics的問題) 對於雲端服務的廠商 均是商機

(二) 廣泛的網絡接入 (Broad network access) : 使用的人員會比以前傳統隱閉式較多, 因此認證的管理, 帳號的同步性and保留的機制, 與VPN 的規模可伸縮性 (scalability)

(三) 共享資源池 (Resource pooling) : 將資料中心的伺服器, 網路設備與儲存設備 共享資源, 一起使用.
有些產業的異質性高, 使用高數運算時間不盡相同, 雲端運算業務人員若能保握此特性, 對擴展商機, 不失為一個考量.

(四) 快速彈性 (Rapid elasticity) : 程式與系統重新部署靈活度與機動性. 程式系統要考慮舊資料的保存與刪除合法性

(五) 測量服務 (Measured Service) : 可被監控與量測的服務, 畢竟如果無法量測 便無法管理 ("If you can't measure it , you can't manager it".), 針對測量服務延伸出的KPI, 其共識形成亦是考量.

在雲端運算的服務平台 完整的資安考量

在雲端運算的服務平台 完整的資安考量

參考了Cloud Security Alliance 的說法與個人經驗, 完整的資安考量應包含下列幾點:

(一) 虛擬化 (Virtualization): 虛擬化設備的機器的資安機制, 和傳統的有哪些衝突?

(二) 認證與存取管理 (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 是否要增設使用人帳號, 新增&取消的機制又為何? 如何與現有的做整合?

(三) 加密與密鑰管理 (Encryption and Key Management): 雲端服務的廠商是否有權利 參與密鑰管理的設定? 廠商的設備是否支援加密的通訊協定? 這不是單純在伺服器, 還包含在網路設備與儲存設備.

(四) 系統程式安全 (Application Security): 在 Application Security architecture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 Life cycle (SDLC) 的範圍下, 針對 (IaaS, PaaS, SaaS) 又有哪些不同作法? 雲端服務的廠商可否參與系統開發的測試, 測試資料是虛, 還是真實的? 保密協定的簽核?

(五) 安全事件反應 (Incident Response): 雲端服務的廠商是否有能力提出事前防禦和事後補救? 它有扮演 Security Operation Center 的功能與角色嗎?

(六) 機房中心營運與管理 (Data Center Operations): system availability, performance, network latency 是否與服務層級協議(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相符合? 貨櫃式機房中心的創造、保留、到銷毀的整個過程,如何加以管理?

(七) 營運持續管理(BCM) 與災害復原服務(Disaster Recovery Services): 廠商的服務層級協議(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 是否在接受範圍內? 多久操練過一次?

(八) 雲端可攜與互通描繪準則(Portability and Interoperability): 可攜式介面, 應用程式介面, 管理介面是否有共通標準?

(九) 資料生命週期管理(Inform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 企業從資料的創造、抓取、保留、備份、到銷毀的整個過程,如何加以管理,雙造的責任與義務又為何?

(十) 法規遵循的目標與稽核 (Compliance and Audit): SAS 70 Type II, 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 (HIPAA), even 個資保護法規, 如何精實的予以呈現?

(十一) 電腦鑑識 (Legal and Electronic Discovery): sys log and audit log 的保存期限? 檢調需要查證時, 可否完整提出證明?

(十二) 公司治理與完整風險分析 (Governance and Enterprise Risk): 應採取那一項業界的標準?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汽車IT系統與雲端運算結合

汽車IT系統與雲端運算結合

這幾年, 移動性科技 (mobility) 大幅度運用在筆電與手機上, 造成很大的商業效果. 很多公司在研發雲端運算的, 希望運用到其他產業, 汽車產業可否是個選項呢?

根據最新的消息, 豐田汽車將與微軟合作, 透過 Microsoft Azure 平台, 處理汽車系統內的: 導航, 娛樂, 與能源管理功能. 透過車內的系統, 遙控家中的電器產品. 其實, 這也帶來幾個考量的項目: 

(一) 使用人的認證:是否仍使用傳統認證機制(聲音, 指紋, 臉部影像)? 真的是汽車主人, 而非別人? 會不會駕駛人汽車被偷了, 連家中東西也保不住? 
雲端運算可否在每次汽車啟動時 立刻做駕駛人資料更新 並與資料庫內的駕駛人行為資料實施交叉分析? 亦為另一類驗證機制 (當然這是 background check 不能花太多時間)

(二) 無線訊號的干擾與竊聽:這無線訊號的傳遞, 將因這些智慧型汽車的加入, 而更加熱鬧起來了. 無線訊號加密的技術, 可能因更大 (更多) 的使用量, 而更加擴大(如IPv4 到 IPv6)? 

(三) 隱私權(privacy)的問題: 那些傳輸的資料是屬於 "個人資料"保護法所制定的? 汽車IT系統如何來過濾與保護這些資料?

(四) 智慧型汽車, 有沒有可能也可採用"on-demand” 的機制,需要用到的 "服務"可透過, "雲端"將程式下載下來? 減少汽車IT系統本身的loading? 而且, 透過這樣的改變, 或多或少, 可否讓汽車的”價格”降低, 但”價值”持續提升呢? 

(五) 火燒車的避免:汽車溫度過高, 而導致起火, 產生火燒車事件, 絕非突然發生的. 在汽車行進間, 是否可傳送相關的資訊到雲端網路資訊中心, 再由那資訊中心判定相關數值的緊急性, 適時連絡駕駛人, 警察或義警, 並在汽車預測行進路線, 由警察或義警予以勸導與協助, 避免公共安全事件.

(六) 再來, 交通管理單位可否也藉由雲端運算的技術, 對汽車使用人與汽車本身提供更大的安全性管理, 監督? (如失竊車 報廢車)  

===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在雲端服務時代, ITSM 的實踐, 應該考慮哪些項目?

在雲端服務時代, ITSM 的實踐, 應該考慮哪些項目?

Service Strategy
(一) 公司的IT 服務策略, 應隨著公司本身的營運方向和目標 (revenue, market share, ROI, and profit) 有所不同.但不會因是否採用雲端運算, 而有差別.
(二) Financial management: 公司的IT 服務項目/程序, 會因採用雲端運算/服務, 會被重新歸類. 公司的IT 服務成本希望也有調整的空間
(三) Service value: 可否藉這個雲端服務的IT 觀念 再一次釐訂, IT服務的價值 (value) 與定位?

Service Design
(一) 雲端運算/服務, 當設計雲端運算/服務時, 仍因公司商業目標為最高指導原則, 而不是只單純考量, 現在這些虛擬的技術, 可以做到哪些事情.
(二) 服務廠商的遴選: 是要和舊的廠商管理制度雷同, 還是要訂定新的, (對有些企業而言, 這可能是少數直接接觸 國際大廠的機會).
(三) 現有的服務廠商, 是否已可提供這樣的設計工具, 並直接mapping 到雲端 支援範圍到那裏.

Service Transition
(一) 當我們在扮演”專案經理” 或 “產品經理”時, 我們嚴格考慮三個因素: 時間, 成本, and 品質. 在移轉到雲端, 也是一樣的道理.
(二) 服務移轉的過程, 是否夠透明化, 同時間是否有別的客戶, 也在upgrade 資料在同一台機器上? 廠商的人的素質與機動性等, 均應加以考慮.
(三) 雲端服務移轉過程, 兩造雙方的角色與職權 (role and responsibility)是否清楚, 完整?
(四) 當公司有新的程式開發完, 要上線時. 雲端運算/服務廠商是否要參予測試作業, 保密條款的簽訂, 是否另有資安的考量.

Service Operation
(一) Service 判定的五個要項: availability, performance, risk, security, and, of course, customer satisfaction
(二) 針對 資安驗證, 隱私性資料, 存取記錄, 是否有完整監控的機制?
(三) System log 保存多久? NOC/SOC 資料整合與資訊相互依存的關聯性在哪裏?

Continual Service Improvement
(一) Service life cycle 的程序, End of service的定義.
(二) 災難復原計劃 (Disaster Recovery Plan) 的完整度.
(三) 災難復原操演的記錄.

另外 公司內部的同仁 是否也準備好這樣的變化 (我們常常在講的 culture readiness) ?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使用雲端服務 對傳統 IT (MIS) 部門的衝擊

使用雲端服務 對傳統 IT (MIS) 部門的衝擊

愈來愈多的現象顯示, 企業的IT功能, 將慢慢的轉到提供雲端服務的廠商, 對傳統 IT (MIS) 部門會造成那些衝擊呢?

(一) Service catalog: 隨著導入ITIL (ITSM), 大多的 “IT 服務項目” 都可清楚定義與標示, 而且也可用量化表示出來, 並與 KPI 搭配.
對於一般IT服務使用單位, 有沒有搬到雲端, 對它們而言, 應該沒有差別. 但對IT同仁, 他們必須再次深思這些 ”IT服務項目,” 是否要重新被定義? 搭配的 KPI 有無修改的必要性, 是否可藉風險轉移的工具, 促使KPI達成值比以前更提高, 表示作業的效率性 (operational efficiency)?

(二) 管理機制: 雲端服務帶來其中之一的效果就是作業的效率性. 是否會有同仁專責在做此類數值的記錄, 移轉前是怎樣? 移轉後又進步了多少? Capability management 是否有適切的準備?

(三) IT同仁: 內部的IT同仁, 會被更要求對公司的核心產品/營運活動的認識與要求 甚至有些更積極的公司, 還會要求預測IT服務的能力. 因為內部的IT同仁不僅只扮演技術的功能角色, 他們同時也是 “公司內部同仁” 與”外部雲端服務廠商”的對話窗口, 有點類似 business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四) IT組織會更佳的扁平化: 過去十餘年 我們看到很多商業購併的現象, 一但兩家 (或數家)公司合在一起, 類同功能的後勤單位也會合併, 資訊長也只有一位.
同樣的道理, 即使公司只是使用私有雲, 把數個單位 (政府 軍方 教育 等機關) 資源合在一起時, 高階的IT主管數應該會因資源再度整合 工作職掌有所調整.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臉書(Facebook)雲端運算 server/data center 的技術

臉書(Facebook)公佈, 雲端運算 server/data center 的技術設計, 各位可到 http://opencompute.org/ 看一下

Before adapting Cloud Computing services, something to think about it:

Before adapting Cloud Computing services, something to think about it:


It is obvious that moving into cloud computing services is not avoidable in IT practice and adjustable in finance figures. Nevertheless, information security remains a chief concern before any official action is willing to be taken. As a cloud service subscriber, there are a few things it might want to think about it:

(1) The corporate Information Security Policy: Is there any needs to amend the corporate Information Security Policy? Some of my earlier engagement involved composing the corporate Info Sec policy. To ensure the integrity of such documentation, I spent time in understanding the company itself and identify the risks showing in the risk profile. In moving to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since our data is going to be located in other domain which the subscriber may, or may not, have direct access control. Nevertheless, the policy amendment has its necessity to fully address latest situation, followed by appropriate security practices.

(2) Security controls: When we talk about information security, we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hree categories: confidentiality, integrity, and availability. With the latest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we are able to minimize the utilization of server/networking /storage devices. However each security control device i.e. wireless security, e-mail spam, anti-virus, is committed on its originally configured functions. Is the current technology in those security controls able to “virtualize” them together? If not, would the service provider still provide such security controls, but continue to charge us the rack fees which a subscriber thinks it would save?

(3) Availability: By adapting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the subscriber is taking advantage of additional connectivity, which might be faster in speed and obtain better customer satisfaction. However, are you aware the physical data center location of your service provider? Are you comfortable about their decision in locating their data centers? In the past two years, we have been experiencing certain negative impact from mother-nature in Asia, as well as the uncertain political condition in Middle east. These real instances shall address the importance of such concerns.

(4) Regulation compliance: Many high tech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here in Taiwan are providing ODM/OEM services. We are extremely proud of our achievements in this type of business operations. In order to build closer busines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big brand companies is USA/Europe, many ODM/OEM companies are required to pass certification and/or external auditing, before some business contracts could be signed. Information security is one of the items, heavy emphasized during past few years, basing upon my prior experience. In moving to cloud computing, would the service provider also be comfortable or qualified, to meet such requirements, not causing any problems in this type of auditing?